人工智能程式彌補中風復康工作鴻溝

楊浩琳 (ReMobility)

香港
醫學院校友 (MBBS)

這可不是那種你熟悉的師生關係:教授未必一定是知識權威;學生亦不執著分數;所發展的項目更包括誇學科的專家,甚至偶爾會出現「大家都有點毫無頭緒」的時刻!香港大學醫學院校友楊浩琳(Elton)就是這樣描述他與其他學生及教授共同創立的ReMobility Ltd的團隊氛圍。ReMobility是一家專注於中風後復康的初創公司,致力以創新解決方案改善現有不足,憑藉資深學者在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及雄心勃勃的學生看待事情的全新視角,開發人工智能應用程式SmartRehab。

Elton的學術生涯始於在加拿大,修讀腦神經科學和人類行為學。他憶述:「我對腦神經和心理狀況如何反映在現實世界非常感興趣。」Elton先在多倫多大學理學士畢業,然後在倫敦帝國學院取得神經科學碩士學位。醫學順理成章成為他要邁進的下一步,讓他有機會直接幫助受這些疾病影響的個人和家庭。他說:「我的好奇心令我想探索實驗室研究以外的領域,亦想深究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經驗。」

「我選擇港大,不僅因為家人和支援網絡都在香港,而且因為我感受到這裡濃厚的文化氛圍:港大非常支持成年學生進修與研究,並提供不少獎學金機會。」他說:「這些因素都對我的決定產生重大的影響,而現在,我可以很感恩地說,來港大讀書是正確的選擇。」

ReMobility最初是醫學院和工程學院之間的一項跨學科合作,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支援中風後的復康工作。由於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導致殘疾和住院的主要因素,所以復康工作對中風患者恢復活動能力,以及減少肢體功能併發症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中風患者在嘗試進行復康訓練時,常常遇到實踐、流程安排和財務上的困阻。SmartRehab應用程式旨在讓中風患者隨時隨地進行訓練,並透過「電腦視覺姿態分析技術」,分析患者動作的準確性。「這個應用程式就像迷你人工智能治療師一樣,監控患者的訓練。」他解釋道:「它會自動即時分析數據,然後上傳給治療師遙距察看患者有否訓練和怎樣進行訓練。」

ReMobility其實就是Elton把感興趣的醫學和工程學連在一起的心血結晶,或者用他的話來說:「從生物醫學角度提供觀點」。除了Elton之外,初創團隊成員還包括來自醫學院的劉巨基醫生,以及工程學院的霍偉棟博士和陳穎賢小姐。Elton 說:「我們最初是一家小型初創公司,由一位全職醫生、幾位工程師和我這位醫科生牽頭。我們的共同目標就是團結一起,致力創造方便且價錢合理的復康技術。」他相信,正是多元化的技能和觀點,使他們得以推動計劃不斷向前邁進。

在他們的創業歷程中,港大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Elton笑稱:「對於我這個沒有任何商業或金融經驗的人來說,一開始就覺得自己像一隻『盲頭烏蠅』。」他感謝港大技術轉移處(TTO)和香港大學創新創業中心(TEC)從專家指導、專案推廣,以至融資機會,均提供重點支援,幫助他們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行的公司服務。他續說:「我們很幸運能夠擁有一支優秀的團隊:霍博士和陳小姐都為我們帶來寶貴的創業經驗。我們也要特別感謝港大技術轉移處和香港大學創新創業中心的支持,指導我們完成整個過程。」

像任何初創企業一樣,創業過程總是荊棘滿途,並非一帆風順。籌募資金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Elton和團隊透過揭示中風復康患者面臨的困境 – 包括有限的醫療服務、高昂費用、交通不便及照顧者壓力等出院後的挑戰,希望爭取更多財政支持。

「當然,我們也面臨過挫折,例如在前期未能獲得幾項資助。」Elton憶述:「回想起來,每次失敗都讓我們學到新的東西。我們不斷調整,嘗試各種方法,加強與持份者互動。從沒有兩個方案是相同的 – 而正是這一點讓整個過程充滿驚喜!」

Elton 續說:「目前我們的工程團隊負責產品開發與維護,業務團隊將平台推廣至更多醫療機構,研究團隊則專注於鞏固產品的科學實證基礎。」他感謝創科生活基金、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香港科技園的創科培育計劃,以及世界中風組織未來領袖計劃在過去幾年給予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我的長遠目標是成為一位臨床醫生兼科學家 ,扮演連接科研與臨床護理的橋樑角色。」Elton說。他期望SmartRehab能夠納入常規復康療程,並運用自己在ReMobility累積的技能,協助未來的創新研究──從實驗室應用到臨床範疇上。

「復康方面,我對腦神經病學很感興趣,尤其是腦損傷,因為腦損傷會對病人造成相當大的痛苦。」他指出:「我希望未來能在這個領域工作,推動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同時,憑藉我與人工智慧及其他領域專家合作的經驗,為這些病患的生活帶來正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