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馭人工智能・優化廢物管理
林心湛、龍錦賜 (GrinBean)

由左至右:林心湛 ,龍錦賜
香港大學畢業生林心湛(James)如此說:「當原因明確時,做法就簡單了。」他和龍錦賜(Archie)同是創新回收初創公司GrinBean的團隊負責人,致力於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進行廢物管理。
GrinBean的誕生,源於James、Archie和其他港大同學注意到校園內一些清潔工執行垃圾分類程序時未達嚴格標準,甚至把可回收物品和其他垃圾裝進同一袋子裡,直接送往堆填區。尤其令他們震驚的是,這種做法在香港並非罕見。
學生時代的James主修機械工程,Archie則是工程科學學生,隨後獲取電機電子工程哲學碩士學位。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而選擇香港大學:James是因為香港大學的歷史和文化源遠流長,而Archie則是因為香港大學的課程結構靈活。Archie說:「這滿足到我的跨學科興趣。我在主修材料工程的同時,又選修了很多電腦科學課程來提升我的技能。」
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各自的課外活動竟不約而同地引領他們走上與環境息息相關的職涯道路。入住大學堂讓James認識了其他學科的學生,而校內的通識部 (現為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 – 通識部) 所組辦的活動則給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James回憶道:「最難忘的是在校園天台農場體驗『從農場到餐桌』。這種種活動都驅使我成為一個渴望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追求更綠色生活方式的人。」
Archie在參與學生自發的組織時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說:「作為『行社』的幹事會成員,我發現探索香港的自然景觀是非常有益身心的。」這些經歷都培養了Archie對環境保護的承諾,並與行社的幹事成員一起提倡實踐環保宗旨和減少浪費資源。他說:「我希望運用我的知識和技能,為可持續發展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最初,他們對如何解決回收問題的想法,是來自一位學習地球科學的香港大學學生。那位學生有天向他們介紹了光譜儀及其具備區別塑膠種類的能力;可惜,他們最終發現光譜儀無法滿足他們的願景,於是開始嘗試人工智能。
香港大學提供的資源和設施,對他們的早期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諸如初創企業發展中心iDendron(現為香港大學創新創業中心) 孵化計劃、Techathon 2020和Gear Up計劃等。「iDendron當時為我們的業務營運提供了重要支持。我們還記得週末在iDendron會議室裡討論新想法,並致力於原型設計。Gear Up計劃則出現在公司前期,也就是我們前景不明朗的時候,為我們提供資金,讓我們賴以維持營運。」James回憶道。
他們很快就決定開發一套基於人工智能的垃圾自動分類系統。 James闡釋道:「我們的自動分類機將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與機械系統相結合,對可回收物品進行分類可謂行之有效。整個過程首先由一台攝影機拍攝可回收物品的清晰圖像,然後以人工智能識別每件物品,並提供所需的原始視覺數據。一旦人工智能識別出物品,它就會向機械分類系統發送指令。」
「我們從一個經過充分測試的開源模型和我們的專有資料集開始自動化回收過程。」Archie補充道:「每張圖像都由我們的團隊人手註釋,並標明所顯示的可回收類型。」這種仔細的標記確保人工智能能從準確和高質的數據中學習,而訓練模型隨後會根據視覺特徵對物品進行分類。他總結道:「我們將系統進行微調,從而提高準確性,並用新圖像進行測試,確保能夠處理現實世界的變化。」
俗語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GrinBean的成長也正是如此。他們最初獲得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齊曉娟教授在專業知識上的鼎力相助,同時亦得到許多其他方面的支持與鼓勵。
James表示:「最初,我們在港大的賽馬會第三學生村日新學院和大學堂進行原型設計。我們非常感謝港大當時的可持續發展主任、日新書院的導師,以及兩家舍堂辦公室的支持。」
但他們明白,在這個由志同道合者組成的更大群體裏,競爭與合作往往相輔相成。Archie說:「雖然香港大多數回收公司的目標都是減少運送垃圾往堆填區,卻各自側重的方向略有不同。不過,很多公司也提供一站式服務,這意味著他們會從客戶那裡收集各種可回收物品。」這就形成了一個公司相互依賴的網絡。James分析道:「我們的角色更像是價值鏈前端的分類員,確保材料能夠處理得更有效率。」
「看到各家回收公司隨年月不斷成長,並且互相支持,那是我們感到非常高興的事。在一個垃圾經常被忽視的城市發展綠色企業並非易事,但我們並不是孤軍作戰。」James補充道:「回收行業被視為勞工密集和低技術的行業。通過縮小技術差距,GrinBean不僅可以提高營運效率,還能在整個回收價值鏈中與同業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我們希望這樣能夠進一步提高回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