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文化差異  拯救多元生態

Eirik Thorsten Fleck-Baustian (理學士)

挪威
HKU-UWC Diversity Scholarship 獎學金得主

「城市森林」是一個矛盾的說法嗎?在香港這人口稠密的大都會裏,真的有生物多樣性這種值得研究的事情嗎? Eirik Thorsten Fleck-Baustian 給予的答案是很正面的 – 他是香港大學理學士一年級生,獲得HKU-UWC (United World College) Diversity獎學金,打算主修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

Eirik來自挪威,家庭背景卻很國際化:父親有德國和挪威的血統,母親則是匈牙利人,因此他說:「多得出身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我的身份變得更加豐富,感覺自己年紀輕輕已經明白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價值。」他補充道:「我小時候在上海生活過三年,透過旅行而看過亞洲很多地方。」因此,在考慮選擇上哪所大學時,他知道自己有意往國外留學,或者用他的話來說:「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看更多東西,繼續探索世界」。但他之前從未到過香港,最初只是透過德國的學術顧問,才得知香港大學可以是一個選擇,並且可在當地申請HKU-UWC (United World College) Diversity獎學金。

Eirik對大自然的興趣除了受生物學家兼知名節目主持人大衛艾登堡爵士的紀錄片所影響之外,他的童年以及他對地球和生物多樣性未來發展的擔憂也可算是箇中的原因。「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想要親近大自然和野生世界,因此開始透過看書,看紀錄片和盡自己所能而找到的一切種種,來讓自己沉浸在動物的世界中。」他娓娓道來:「直到今天為止,我依然樂此不疲,沉醉其中。我熱衷於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衛地球,這不僅是為了自己有所體驗,也是為了讓以後的世世代代也能夠有同樣的經歷。」他選擇了香港大學的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課程,為日後成為保育生物學家奠定基礎。

Eirik表示在唸書的日子也有些目標想要達成。他明言:「我真的很想探索城市周圍的生態系統以及城市與熱帶森林的相互影響,了解本地物種、森林以及陸地和水中的不同保護舉措。」同時,香港大學雲集來自不同社會、文化和經濟背景的學生,同樣形形色色、豐富多樣。他對此亦感到相當驚喜,認為這樣能集思廣益,通過有建設性的討論來挑戰自己的理念。他希望由此帶來嶄新的視角,更深入透徹地理解自己。

畢業後,Eirik有想過到新西蘭計劃攻讀他同樣心儀的保育生物學碩士學位課程,但也有準備考慮學術界以外的機遇。「如果我要離開學術界休息一下,我就會這麼做。也許我會找個養羊農場工作一年,獨個兒寧靜地理清思緒。也許我會轉換職業生涯,又或許我會找到個伴侶。我想,還未到領取畢業證書那一天,我也永遠不會真正知道下一步怎樣走。」他笑說,並繼續補充:「我們在學術之外的生活同樣重要,甚至可以說比我們在一次考試中得到的百分比更重要。畢竟,人生不只是一個GPA;況且人生的時間是有限的。」

Eirik無論身在何方,他的一些愛好依舊根深蒂固。第一就是花時間徜徉大自然,第二就是舉重。他解釋道:「兩者都為我造就可以反思和梳理思緒的空間。」談到其他嗜好,他則表示取決於機遇。 「在挪威,我帶領了一些青年項目,參加了有關青年民主的活動。在德國,我會牧羊和打排球,並受訓成同儕精神支持者。」他續說:「我在港大的宿舍,文化百花齊放。這個學期我加入了足球隊,下學期則會加入排球隊。我還計劃帶領一些小組,探索不同的文化,從中聽取不同的觀點。」

不出所料,Eirik重申自己深信全球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在多元文化的環境當中,得到的經驗與教訓對創造一個理解、包容及平和的環境至關重要。」他續道:「香港絕對不像我居住過的其他國家,這裡有各適其適的價值觀、食物、道德、宗教、家庭倫理狀況,以及很多不一樣的發現!我對這裏的一切都很感興趣,並發現自己對這裡所經歷的一切又愛又恨。」

關於氣候和地球的問題從未離開過他的思緒:「一場重大的危機正在我們眼前展現,但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世界萬物的多樣性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他說:「我願意付出一切,在逐片荒野裏試圖阻止甚至扭轉這種變化。」他所挑選的事業都是基於這種由衷的熱情:路是自己想走的,而一定的價值觀亦依然故我。Eirik手機背後的便條,寫的是:「我希望成為大家可靠安全的支柱。」他總結道:「我就是我。這就是我道德的宗旨,同時提醒我要一直努力捍衞的價值。」